第二章 茶字的源流
「茶」字的起源,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在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選」。
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唐陸 羽在《茶經》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 蔎,四曰茗,五曰荈。」
總之,在陸羽撰寫《茶經》中,對茶的提法不下10餘種,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由於茶事的發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來越多,生有了區別的必要,於是從一字多義的「茶」字中,衍生出該字。陸羽在寫《茶經》(公元758年左右)時,將「荼」字減少一划,改寫為「茶」。從此,在古今茶學書中,茶字的形、音、義也就固定下來了。
在中國茶學史上,一般認為在唐代中期(約公元8世紀)以前,「茶」寫成「荼」,讀作「tu」。據查,「荼字」最早見之於《詩經》,在《詩‧邶風‧谷風》中記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詩經‧豳風‧七月》中記有:「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但對《詩經》中的「荼」有人認為指的是茶,也有人認為指的是「苦菜」,至今看法不一,難以統一。開始以「荼」字明確表示有茶字意義的,乃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字書 ---《爾雅》(約公元前2世紀秦漢間成書),其中記有:「檟,苦荼。」
東晉郭璞在《爾雅注》中認為這指的就是常見的普通茶樹:「樹小如梔子。冬生(意為常綠)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來者為荼,晚取者為茗。」
而將「荼」字改寫成「茶」字的,按南宋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記》所述,乃是受了唐代陸羽《茶經》和盧仝《茶歌》的影響所致。
明代楊慎的《丹鉛雜錄》和清代顧炎武的《唐韻正》也持相同看法。但實際上更早,陸羽《茶經》提出:「茶字,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注中指出:「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搽,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荼,其字出《爾雅》。」明確表示,茶字出自唐玄宗(公元712~755年)撰的《開元文字音義》。
不過,從今人看來,一個文字剛出現之際,免不了有一個新老交替使用的時期。有鑒於此,清代學者顧炎武考證後認為,茶字的形、音、義的確立,應在中唐以後。他在《唐韻正》中寫道:「愚游泰山岱嶽,觀覽後碑題名,見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刻荼藥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刻荼宴字,皆作荼……其時字體尚未變。至會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權書《玄秘塔碑鑽》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休書《圭峰禪師碑》茶毗字,僅減此一划,則此字變於中唐以下也。」
而陸羽在撰寫世界上第一部茶著《茶經》時,在流傳著茶的眾多稱呼的情況下,統一改寫成茶字,這不能不說是陸羽的一個重大貢獻。從此,茶字的字形、字音和字義一直沿用至今。
當然,這只是說,從先秦開始到唐代以前,茶字的字音、字形和字義尚未定型而已,其實,早在漢代就出現了茶字字形。在有關漢代官私印章的分韻著錄《漢印分韻合編》中,有荼字七鈕,字形如下:
其中,最後兩個荼字的字形顯然已向荼字形演變了。從讀音來看,也有將荼字讀成與茶字音相近似的。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荼陵侯劉沂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十三個屬縣之一,稱「荼陵縣」。
在《漢書‧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顏師古注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所以,在《邛州先茶記》中說顏師古的注是:「雖已傳人茶音,而未敢輒易字文。」
也有人認為將荼改成茶字,並讀成現在的茶音,始於南朝梁代(公元502~557年)以後(見清顧炎武《求古錄》)。但從古代和現代專家學者的研究結果來看,大都認為中唐以前表示「茶」的是「荼」字,雖然,在那時已在個別場合,或見有茶字的字形,或讀有茶字的字音,但作為一個完整的茶字,字形、字音和字義三者同時被確定下來,乃是中唐以後的事。
通過茶字的演變與確立,它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茶」字的形、音、義,最早是由中國確立的,至今已成了世界各國人民對茶的稱謂,只是按各國語種對茶的音譯而已。這表明,茶出自中國,源於中國,中國是茶的原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