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茶樹的栽培

就簡單的因素而言,茶樹生育主要有幾個要件影響:

  • 土壤:

一般是土層厚達1公尺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有機質含量1%-2%以上,通氣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酸鹼度PH4.56.5為宜。

  • 雨量:

雨量平均,且年雨量在1500公釐以上。不足和過多都有影響。

  • 陽光:

光照是茶樹生存的首要條件,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對紫外線有特殊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

  • 溫度:

一是氣溫,二是地溫,氣溫日平均需10度;最低不能低於負10度。年平均溫度在攝氏18度至25度。

  • 地形:

地形條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和濕度都有明顯的變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區,雨量充沛、雲霧足、空氣濕度大、漫射光強,這對茶樹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000公尺以上,易有凍害。

 

依照茶樹品種的生長型態之「抗逆性」又分為「抗逆性弱」、「抗逆性較弱」、「抗逆性強」、「抗逆性較強」及「高抗逆性」五大類品種。所謂「抗逆性」是指茶樹對寒、旱、病、蟲等不良環境因素的忍耐性或抵禦能力。一般按各品種茶樹葉片在以上不良環境因素下的受害程度,並結合枝幹受害情況,用五分制進行抗性評分及分級的方法進行鑒定。

 

就詳細而言,影響茶樹的生長,溫度是茶樹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它影響著茶樹的地理分布,也制約著速度。溫度對茶樹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空氣溫度土壤溫度兩個方面。

 

氣溫主要影響地上部的生長;地溫主要影響根系的生長。但氣溫地溫是相互關聯的。就氣溫而言,從熱帶到溫帶茶樹都能廣泛的適應。但作為生育來說,有三個基點溫度:起點溫度適宜溫度低限溫度

 

  1. 生長起點溫度

引起茶樹萌芽的平均溫度稱之謂生長的起點溫度,在生物學上稱此溫度為最低溫度。多數茶樹品種日平均氣溫需要穩定在10以上,茶芽開始萌動。但也有少數品種或者由於其生態環境的不同,在不到10時已開始萌動,這類屬早芽品種,開採期可比其他品種提早。

 

  1. 最適溫度

茶芽萌發以後,當氣溫繼續升高到1416時,茶芽逐漸展開嫩葉。茶樹生長最適溫度是2030之間,若在此範圍之內,則茶梢加速生長,每天平均可伸長12公分以上。大部分茶區自清明(4月上旬)至霜降(10月下旬)以前,日平均氣溫都在2030之間,正是茶樹生長最適溫時期,也是茶葉的採收季節。

 

  1. 低限溫度

中國大部分山區,進入12月以後至次年2月般平均氣溫低於10,茶芽停止萌發,處於越冬休眠狀態,甚至有時出現嚴重的低溫霜凍,對茶苗、幼樹或抗寒性差的品種還會受到凍害。茶樹能忍耐的絕對最低溫度,因品種、樹齡、器官、栽培管理水準、生長季節而異。如氣溫下降到12時萌發的茶芽也會枯焦,而茶樹的枝梢忍耐低溫的能力較強,當氣溫降到負2時,茶花大部分脫落而死亡。

 

喬木型大葉種能忍耐至5左右;灌木型中、小葉種能忍受低溫的能力更強一些,一般在 -10左右,若處於大雪覆蓋,則可忍受 -15左右的低溫侵襲。如不同品種茶樹的抗寒能力固然不同,但同一品種在不同生態條件下表現也不一樣。一般說來,低於茶樹所「忍耐」的低溫度限度時,就會產生凍害。茶樹發生凍害的程度,除與溫度高低直接有關外,與低溫持續時間、風速、凍結時間也有密切關係。在一定的低溫條件下,低溫和土壤凍結時間愈長,加上乾燥的西北風或早春氣候轉曖後突然降溫等,都會使凍害程度加重。

 

溫度過低固然會使茶樹遭受凍害而損傷,溫度過高也會引起茶樹的熱害,但遇到的機會不多。如當日平均氣溫到35以上時,生長便會受到抑制,日極端最高氣溫到39,在降雨量又較少的情況下,有的茶樹叢面成葉出現灼傷焦變和嫩梢萎蔫,這種現象為茶樹熱害。通常是新梢和嫩葉比老化的枝條更容易受到這種逆境的危害。 

 

  1. 病蟲害無公害防治:

茶樹病蟲害無公害防治,要根據病蟲害與茶樹、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及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因地制宜地採取以農業防治為主,結合進行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的策略,將病蟲害控制在允許範圍內。

 

  1.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重點是控制病蟲基數,創造不利於病蟲發生的環境條件。

  1. 合理密植

一般採用單行條植法,維持一定的行距、叢距。根系帶土移栽,適當深埋,以埋沒根頸為度,舒展根系,適當壓緊,使植株生長健壯,發育良好,抗病蟲能力相應提高。

 

  1. 加強管理

  1. 平衡施肥,按產定量。施足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少施化肥,盡量控制氮肥施用量。

     

  2. 適時修剪和清園。每年都要適時修剪,剪去病蟲枝葉,清除枯死病枝;輕修剪深度為3至5公分,深修剪10至15公分,台刈為離地面40公分。

     

  3. 將病蟲枝深埋或火燒處理,以減少輪斑病、茶枯病的越冬菌源,減少茶蚜、茶毛蟲、茶黑毒蛾的越冬蟲卵塊和茶小卷葉蛾、蚧類的殘留基數。

     

  4. 中耕培土。這項措施不僅能改善土壤墒情,有利於茶樹根系生長,而且能破壞病蟲越冬場所,殺滅土壤中茶尺蠖等的越冬幼蟲,深埋枯枝落葉,減少病原基數。

     

  5. 及時分批留葉採摘。這樣可以除去新枝上茶小卷葉蛾、小綠葉蟬等害蟲的低齡幼若蟲和卵塊,減輕茶枯病危害。五是誘殺害蟲。對一些有趨性的害蟲,用燈光、毒餌、色板誘殺。此法大面積應用效果更明顯。

     

  1. 生物防治

這是一項對人畜安全、對茶葉和環境無污染且能降低成本的重要防治措施。

  1. 加強對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蟲的保護。在茶園周圍保留一定數量的植被,重視生物棲息地的保護,保護好赤眼蜂、茶園蜘蛛、紅點唇瓢蟲等害蟲天敵。

 

  1. 利用昆蟲激素等生物代謝產物治蟲。例如,對茶小卷葉蛾發生危害的茶園,可連片採用性引誘劑誘殺成蟲。生產實踐中還可利用有益生物的代謝產物來防治病蟲害。

     

  1. 化學防治

嚴格按防治指標用藥,不能見蟲見病就急於用藥。絕對要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如甲胺磷、甲基對硫磷,氰戊菊酯、三氯殺蟎醇等。用藥時,應選准農藥品種,注意使用方法、濃度及安全間隔期。

 

茶樹的繁殖近來多採用扦插育苗法,過去的壓條法因繁殖速度過慢,現已很少人使用。而一般茶樹種植後約三年起可少量採收,十年後達盛產期,三十年後即開始老化,此時可從基部砍掉,讓茶樹重新生長,再到老化後就須挖掉重種。

文章標籤

訪山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六章         茶樹的型態

茶樹為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一般為灌木,在熱帶地區也有喬木型茶樹高達1530公尺,基部樹圍1.5公尺以上,樹齡可達數百年至上千年。栽培茶樹往往通過修剪來抑制縱向生長,所以樹高多在0.81.2公尺之間。茶樹經濟學樹齡一般在5060年間。

 

茶樹的葉子呈橢圓形,邊緣有鋸齒,葉間開五瓣白花,果實扁圓,呈三角形,果實開列後露出種子。春、秋季時可採茶樹的嫩葉制茶,種子可以榨油,茶樹材質細密,其木可用於雕刻。有許多茶樹的變種用於生產茶葉,主要有印度阿薩姆,中國,柬埔寨幾種。

 

茶樹品種主要性狀和特性的研究,並照顧到現行品種分類的習慣,將茶樹品種按樹型葉形大小發芽類型適製性四個主要性狀,分為四個分類等級,作為茶樹品種分類系統。各級分類標準如下:

 

一. 第一分類系統稱為「樹

分類性狀為樹型,主要以自然生長情況下植株的高度和分枝習性而定。分為喬木型小喬木型灌木型

 

  1. 喬木型此類是較原始的茶樹類型:

    分布於和茶樹原產地自然條件較接近的自然區域,即中國熱帶或亞熱帶地區。植株高大,從植株基部到上部,均有明顯的主幹,呈總狀分枝,分枝部位高,枝葉稀疏。葉片大,葉片長度的變異範圍為10至26公分,多數品種葉長在14公分以上,葉片柵欄組織概為一層。

 

  1. 小喬木型此類屬進化類型:

    抗逆性較喬木類強,分布於亞熱帶或熱帶茶區。植株較高大,從植株基部至中部主幹明顯,植株上部主幹則不明顯。分枝較稀,大多數品種葉片長度以10至14公分之間,葉片柵欄組織多為兩層。

 

  1. 灌木型此類亦屬進化類型:

    包括的品種最多,主要分布於亞熱帶茶區,中國大多數茶區均有分布。植株低矮,無明顯主幹,從植株基部分枝,分枝密,葉片較小,葉片長度變異範圍大。為2.2至14公分之間,葉片柵欄組織2至3層。

 

二. 第二分類系統稱為葉形大小

分類性狀為葉片大小,主要以成熟葉片長度,併兼顧其寬度而定。分為:特大大葉類大葉類中葉類小葉類

  1. 特大葉類葉長在14公分以上,葉寬5公分以上。

  2. 大葉類葉長10至14公分,葉寬4至5公分。

  3. 中葉類葉長7至10公分,葉寬3至4公分。

  4. 小葉類葉長7公分以下,葉寬3公分以下。

     

    第三分類系統稱為發芽類型

分類性狀為發芽時期,主要以頭輪營養芽,即越冬營養芽開採期(即一芽三葉開展盛期)所需的活動積溫而定。活動積溫」泛指在茶樹生長季節生物學有效溫度(日平均氣溫10以上)累積值,稱之謂有效積溫。有效積溫越多,年生長期越長。

 

根據中們在杭州對全國主要茶樹品種營養芽物候學的觀察結果,將第三級分類系統。分別為早芽種中芽種遲芽種

  1. 早芽種發芽期早,頭茶開採期活動積溫在400以下。

  2. 中芽種發芽期中等,關茶開採期活動積溫400-500之間。

  3. 遲芽種發芽期遲,關茶開採期活動積溫在500以上。

 

因此茶樹品種的萌芽期」也可分為特早生型早生型中生型晚生型四大類。這是依據茶樹品種的萌芽期通過觀察越冬腋芽的萌發過程進行鑒定。萌芽期的觀察需要重複三年,越冬芽萌發過程一般分為:魚葉期一葉期二葉期三葉期四個物候期。一般一個品種20%的腋芽到達某物候期之日,就是這個品種到達該物候期的日期。

 

四. 第四分類系統稱為適制性

所謂茶類適制性是指品種固有的制約著茶葉品質的種性,也就是指茶樹品種最適宜製作哪一類或幾類優質茶的特性。這樣的劃分是透過芽葉的物理特性觀察化學特性測定進行間接評估,這在茶樹品種選育的早期尤其常用。按茶類適制性分為:「綠茶品種紅茶品種「白茶品種」、「黑茶品種」、「烏龍茶兼制型品種品種五類。

 

  1. 物理特性是指茶樹新梢上芽葉的肥瘦、大小、葉色、葉質、葉片厚薄、柔軟程度、嫩度、茸毛等的特徵和狀態,它與成品茶的外形品質息息相關。一般葉片小、葉張厚、葉質柔軟、細嫩、色澤顯綠、茸毛多的品種,制顯毫類的綠茶,如毛峰、毛尖、銀芽等名茶,易塑造出外形白毫滿披、銀裝素裹的品質特色。

芽葉纖細、葉色黃綠或淺綠、茸毛少或中偏少的品種,制少毫型的龍井類扁形綠茶,如龍井茶等名茶,易形成外形扁平光滑、挺秀尖削、色澤綠翠、體表無毛的品質風格;而葉片大、節間長、芽頭肥壯、芽葉黃綠色、茸毛多、葉面隆起、葉質軟、葉張薄的品種,制紅茶品質較好。

 

  1. 化學特性是指芽葉中化學成分的含量和組成,它是形成茶葉色香味的物質基礎。化學特性的測定一般按一芽三葉標準採集鮮葉,在100溫度下蒸3分鐘,80溫度下烘乾制蒸青茶樣品,然後將樣品磨碎進行化學成分測定。儘管茶樹品種的化學特性受種植地區環境及栽培條件的影響較大,但同等條件下不同品種間的化學特性差異仍然明顯。

     

一般茶多酚含量高,且茶多酚與氨基酸的比值(簡稱酚氨比)大的品種,制紅茶品質優;而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適宜(約16%>24%),且酚氨比小的品種,制綠茶品質優。

 

在生產中,茶樹品種的適制性一般通過同一品種的鮮葉製作不同類別的茶葉,一般鑑定方式有二種:直接鑒定間接鑒定

 

  1. 直接鑑定:

採取樣品之製成品透過,感官審評鑒定品質時,採取評分與評語相結合的方法,先準確稱取3克茶樣倒入審評杯內,再沖入約150亳升沸水,浸泡5分鐘開始審評。

 

按照五因數審評法,茶葉的品質分別按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逐項以百分制評分,並以相應的評語描述,最後再按外形、湯色、香氣、滋味及葉底的品質權數計算總分,期採樣標準須一致,採葉的品質需相同無誤,採收的季節須同一時期,最後的加工方法須相同,盡量減少外在干擾之變因。

 

  1. 間接鑑定:

採取型態育種分析以及化學物質含量分析,根據優良品種標準分析葉型大小、厚薄、顏色與光澤進行考核,之後再藉由各項化學分析儀器進行篩檢,再接著利用氯仿試驗鑑定,藉由氯仿的飽和與蒸氣破壞鮮葉組織細胞的活力,從細胞中多酚類與多酚類氧化酶的氧化反應下,速度越快變紅者發酵功能越好。分數的高低便能直接反映出品種品質的優劣,即一個品種對某一茶類適制性的大小。

 

由於不同茶類的品質要求不一樣,而每一品種固有的適制性又制約著茶葉的品質,加之不同品種間的適制性差異較大,適制綠茶的品種不一定適制紅茶,適制顯毫類綠茶的品種不適宜製作少毫型的龍井類扁形綠茶。因此,茶樹品種的適制性應作為生產上用種重點考慮的指標之一,只有選擇適制性對路的茶樹品種,才能生產出相應優質的茶類產品。

訪山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七章         成品茶的分類

從茶葉的栽培,採茶,制茶,到品茶都有很多文化內涵的內容。安徽農大陳椽教授的「六大茶類分類系統」中以「茶多酚氧化程度」為序把初制茶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青茶、紅茶」六大類,已為廣泛採用。不過現行出口茶的類別則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青茶、白茶、花茶、緊壓茶和花茶七大類。但依照功能不同茶葉也有著不同面貌來進行區別。

 

  1. 成品茶:包括精製加工的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和再加工而成的花茶、緊壓茶和加工茶共七類。

 

  1. 茶葉加工:分為初製與精製兩個階段的實際情況,茶葉分為毛茶和成品茶兩大部分,其中毛茶分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和黑茶五大類,將黃茶歸入綠茶一類。

 

  1. 再加工茶類:即以基本茶類的茶葉作原料,進行再加工形成各種各樣的茶,如花茶、緊壓茶、萃取茶、果味茶和含茶飲料等。

 

一. 茶的環境

  1. 平地茶

茶芽葉較小,葉底堅薄,葉張平展,葉色黃綠欠光潤。加工後的茶葉條索較細瘦,骨身輕,香氣低,滋味淡。

  1. 高山茶

由於環境適合茶樹喜溫、喜濕、耐陰的習性。故有高山出好茶的說法。隨著海拔高度的不同,造成了高山環境的獨特特點,從氣溫、降雨量、濕度、土壤到山上生長的樹木,這些環境對茶樹以及茶芽的生長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高山茶與平地茶相比,高山茶芽葉肥碩,顏色綠,茸毛多。加工後之茶葉,條索緊結,肥碩。白毫顯露,香氣濃鬱且耐沖泡。

 

二. 茶的季節

茶樹生長和茶葉採制是有季節性的。通常按採制時間,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季茶。但劃分標準不一致。有的以節氣分:清明至小滿為春茶,小滿至小暑為夏茶,還有按茶樹新梢生長先後、採制遲早,劃分為頭輪茶、二輪茶、三輪茶、四輪茶的。以時間分將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的品質特徵分述如下:

 

  1. 春茶

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採制的茶葉。能製作茶的只有茶樹春季發出的嫩芽,中國的茶品質最好的在每年4月上旬的清明以前採摘,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份,再加上茶樹經過了半年冬季的修養生息,稱為明前茶,春季茶芽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特別是氨基酸。只是剛抽出尚未打開的嫩芽尖,叫做蓮心,因為很輕,所以產量低,價格也昂貴。

 

在清明以後至4月下旬穀雨以前採摘的茶,為雨前茶,已經打開一片嫩葉和抽出的另一個新芽,叫旗槍,形狀類似一支槍和一面旗。

 

穀雨以後至5月上旬立夏以前採摘的茶叫三春茶,由於有兩面小葉和中間一個嫩芽,所以叫雀舌

 

  1. 夏茶

立夏以後一個月內採摘的茶質量較差,是四春茶也叫梗片。夏茶5月初至7月初採制的茶葉夏季天氣炎熱,茶夏茶新梢生長迅速,但很容易老化。茶葉中的氨基酸、維生素的含量明顯減少,花青素、咖啡鹼、茶多酚含量明顯增加,味顯苦澀。

 

樹新的梢芽葉生長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湯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對減少,特別是氨基酸等的減少使得茶湯滋味、香氣多不如春茶強烈,由於帶苦澀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紫色芽葉增加色澤不一,而且滋味較為苦澀。

 

  1. 秋茶

8月中旬以後採制的茶葉。氣候雖較為溫和,但雨量往往不足,會使採制而成的茶葉顯得較為枯老。特別是茶樹歷經春茶和夏茶的採收,體內營養有所虧缺,因此,採制而成的茶葉,內含物質顯得貧乏,在這種情況下,不但茶葉滋味淡薄,而且香氣欠高,葉色較黃。秋季氣候條件介於春夏之間,茶樹經春夏二季生長、新梢芽內含物質相對,減少葉片大小不一,葉底發脆,葉色發黃,滋味和香氣顯得比較平和。

 

  1. 冬茶

10月下旬開始採制。冬茶也稱冬片,嚴格說來是秋芽冬采,冬茶是在秋茶采完後,氣候逐漸轉冷後生長的。因冬茶新梢芽生長緩慢,所以冬茶生長環境相較於秋茶生長環境會更具製成好茶的優勢,所以內含物質逐漸增加,所以滋味醇厚,香氣濃烈。真正冬片是冬芽冬采的茶葉,通常是時值低溫又乾旱的冬季,冬片生長環境較極端,因此,此季茶葉生長狀況較不能預期。

 

三. 茶的揀選

 

  1. 乾料五項外形:整碎、色澤、嫩度、條形、淨度

茶葉的好壞,主要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鑒別,但是對於普通飲茶之人,購買茶葉時,一般只能觀看幹茶的外形和色澤,聞幹香,使得判斷茶葉的品質更加不易。幹茶的外形,主要從五個方面來看,即嫩度、條索、色澤、整碎和淨度。

 

  1. 嫩度

嫩度是決定品質的基本因素,所謂「乾看外形,濕看葉底,就是指嫩度。一般嫩度好的茶葉,容易符合該茶類的外形要求,但因各種茶的具體要求不一樣所以條件也不一樣。

 

  1. 條索

條索是各類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規格,如炒青條形、珠茶圓形、龍井扁形、紅碎茶顆粒形等等。一般長條形茶,看鬆緊、彎直、壯瘦、圓扁、輕重;圓形茶看顆粒的鬆緊、勻正、輕重、空實;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規格。一般來說,條索緊、身骨重、圓(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說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質優;如果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並有煙、焦味,說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質劣。

 

  1. 色澤

茶葉色澤與原料嫩度、加工技術有密切關係。各種茶均有一定的色澤要求,如紅茶烏黑油潤、綠茶翠綠、烏龍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無論何種茶類,好茶均要求色澤一致,光澤明亮,油潤鮮活,如果色澤不一,深淺不同,暗而無光,說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質劣。

 

  1. 整碎

整碎就是茶葉的外形和斷碎程度,以勻整為好,斷碎為次。 比較標準的茶葉審評,是將茶葉放在盤中(一般為木質),使茶葉在旋轉力的作用下,依形狀大小、輕重、粗細、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層。其中粗壯的在最上層,緊細重實的集中於中層,斷碎細小的沉積在最下層。各茶類,都以中層茶多為好。上層一般是粗老葉子多,滋味較淡,水色較淺;下層碎茶多,沖泡後往往滋味過濃,湯色較深。

 

  1. 淨度

主要看茶葉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製作過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夾雜物的多少。淨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夾雜物。此外,還可以通過茶的幹香來鑒別。無論哪種茶都不能有異味。每種茶都有特定的香氣,幹香和濕香也有不同,需根據具體情況來定,青氣、煙焦味和熟悶味均不可取。最易判別茶葉品質的,是沖泡之後的口感滋味、香氣以及葉片茶湯色澤。

 

  1. 濕料四項內質:湯色、香氣、滋味、葉底

茶葉的品質好壞,在沒有科學儀器和方法鑒定的時候,可以通過色、香、形四個方面的來評價。而用這四個方面來評定茶葉品質的優劣,通常採用看、聞、摸、品進行鑒別。即看外形、色澤,聞香氣,摸身骨,開湯品評。

 

  1. 色澤

不同茶類有不同的色澤特點。綠茶中的炒青應呈黃綠色,烘青應呈深綠色,蒸青應呈翠綠色,龍井則應在鮮綠色中略帶米黃色;如果綠茶色澤灰暗、深褐,品質必定不佳。綠茶的汽色應呈淺綠或黃綠,清澈明亮;若為暗黃或混濁不清,也定不是好茶。紅茶應烏黑油潤,湯色紅豔明亮,有些上品工夫紅茶,其茶湯可在茶杯四周形成一圈黃色的油環,俗稱金圈;若湯色時間暗淡,混濁不清,必是下等紅茶。烏龍茶則以色澤青褐光潤為好。

 

  1. 香氣

各類茶葉本身都有香味,如綠茶具清香,上品綠茶還有蘭花香、板栗香等,紅茶具清香及甜香或花香;烏龍茶具熟桃香等。若香氣低沉,定為劣質茶;有陳氣的為陳茶;有黴氣等異味的為變質茶。

 

  1. 口味

或者叫茶葉的滋味,茶葉的本身滋味由苦、澀、甜、鮮、酸等多種成分構成。其成分比例得當,滋味就鮮醇可口,同時,不同的茶類,滋味也不一樣,上等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粗老劣茶則淡而無味,甚至澀口、麻舌。上等紅茶滋味濃厚、強烈、鮮爽;低級紅茶則平淡無味。

 

  1. 外形

從茶葉的外形可以判斷茶葉的品質,因為茶葉的好壞與茶採摘的鮮葉直接相關,也與制茶相關,這都反應在茶葉的外形上。好的工夫紅茶條索緊齊,紅碎茶顆粒齊整、劃一;好的毛峰茶芽毫多、芽鋒露等等。如果條索鬆散,顆粒松泡,葉表粗糙,身骨輕飄,就算不上是好茶了。

 

四. 茶葉的內涵化學物質

現代科學大量研究證實,茶葉確實含有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生化成份,茶葉不僅具有提神清心、清熱解暑、消食化痰、去膩減肥、清心除煩、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濕等藥理作用,還對現代疾病,如輻射病、心腦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藥理功效。可見,茶葉藥理功效之多,作用之廣,是其他飲料無可替代的。茶葉具有藥理作用的主要成份是茶多酚、咖啡鹼、脂多糖等。具體作用有:

 

  1. 兒茶素類:

俗稱茶單寧,是茶葉特有成份,具有苦、澀味及收斂性。在茶湯中可與咖啡因結合而緩和咖啡因對人體的生理作用。具抗氧化、抗突然異變、抗腫瘤、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及低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壓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產物過敏等功效。

 

  1. 咖啡因:

帶有苦味,是構成茶湯滋味的重要成份。紅茶茶湯中,與多無酚類結合成為複合物;茶湯冷後形成乳化現象。茶中特有的兒茶素類及其氧化縮和物可使除中咖啡因的興奮作用減緩而持續,故喝茶可使長途開車的人保持頭腦清醒及較有耐力。

 

  1. 礦物質:

茶中含有豐富的鉀、鈣、鎂、錳等11種礦物質。茶湯中陽離子含量較多而陰離子較少,屬於鹼性食品。可幫助體液維持鹼性,保持健康。

 

鉀:促進血鈉排除。血鈉含量高,是引起高血壓的原因之一,多飲茶可防止高血壓。

 

氟:具有防止蛀牙的功效。

 

錳:具有抗氧化及防止老化之功效,增強免疫功能,並有助於鈣的利用。因不溶於熱水,可磨成茶粉食用。

 

  1. 維生素:

茶葉中所含的維生素包括水溶性的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以及脂溶性的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其中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在茶中含量較高。一般而言,綠茶中維生素含量多,烏龍茶和紅茶中含量少。研究人員還在茶葉中發現14種類胡蘿蔔素,並知道β胡蘿蔔素對形成紅茶的風味有很大影響。類胡蘿蔔素在人體可轉換為維生素,但要和茶未一起飲咽才可補充。

 

  1. 茶多酚,也稱鞣質:

茶葉中有含量很高的各類多酚類化合物,從茶葉中提取出的多酚類化合物出產物被稱為茶多酚,臨床上可以用於腎病的治療,包括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症等,據研究,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及抗血凝、促纖溶、防止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作用,同時還能夠作用於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及紅細胞免疫機制,抑制自身免疫反應。另據研究茶多酚可能與細胞的遺傳物質DNA具有親合作,從而干擾DNA的生物合成和核酸代謝,因此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並可以防治齲齒。

 

茶中的苦澀味道即來源於這種物質。這類物質具收斂性,有解毒的作用,也是造成便秘的主要物質。還具有較強的還原性,可清除生物體內的超氧自由基。此外,還有抗變態反應、抗炎、驅蟲、降血壓等作用。茶多酚中最後重要的成分是兒茶素(一種黃烷醇類物質)。

 

  1. 生物鹼:

生物鹼是一類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質,茶葉中含有含量較高的咖啡因、茶鹼等具有中樞興奮作用的生物鹼類化合物,是提取咖啡因和茶鹼的重要原料。

 

  1. 萜類揮發油:

茶本身具有獨特的清香,這種清香來自茶葉中所含有的萜類揮發油成分。這些香氣成分,已知有協調情緒的作用。揮發油成分的保存與茶葉的加工工序有著密切的關係,據研究這種香氣成分在烏龍茶和紅茶中的含量要比綠茶多,分析認為這是由於萜類揮發油在新鮮茶葉內是以糖苷的形式存在,不易揮發,烏龍茶和紅茶在加工過程中工序較多,使糖苷建在一定程度上水解釋放出游離的萜類物質所至。

 

  1. 黃酮類化合物:

黃酮類化合物是廣泛存在於各類植物中的一大類化學物質,現在普遍認為,黃酮類化合物具有多種生理活性,對治療和預防心血管疾病具有相當的功效。研究發現紅茶與綠茶的黃酮類物質含量接近;茶湯中的槲皮素、山萘醇等黃酮類化合物的含量高於果汁、酒類。

 

通過對紅茶和綠茶中黃酮類化合物成分分析的研究,人們發現在綠茶和紅茶中黃酮的含量較少,而同屬於黃酮類化合物的異黃酮、黃烷酮和黃酮醇等比較高。而比較紅茶和綠茶,發現黃酮在紅茶中種類較多,據分析這可能是由於在紅茶的加工過程中一些黃酮類物質發生了變化。

 

  1. 氨基酸:

茶中含有的氨基酸主要是茶氨酸。茶氨酸是谷氨酸γ-乙基酰胺,有甜昧。茶氨酸含量因茶的品種、部位而變動。即使同是綠茶.在香茶、焙烤茶中含量少,在玉露炒茶中含量多。

 

五. 茶的命名

茶的命名有許多方式,如:

  1. 以採取時間而得名的有:純社茶、穀雨茶、或雨前茶、白露茶等。

  2. 以產地而得名的有:浙江龍井茶、福建武夷茶、安徽六安茶、雲南普洱茶、湖南君山茶、臺灣凍頂茶等。

  3. 以象徵事實或吉祥文字而得名的有:龍鳳茶、龍團茶、雀舌茶、碧螺春、壽眉茶、鐵觀音等。

  4. 以色澤而得名的有:綠茶,紅茶、白毛尖茶等。

  5. 以味道而得名的有:甘露茶、古茶等。

  6. 以香氣而得名的有:香片茶、茉莉花茶、菊花茶等。

  7. 以形式而得名的有:團茶、沱茶、塊茶、梗片等。

     

根據茶葉的外形可以分為三種:即一扁平形,如龍井茶、大方茶、旗槍茶等;二是長形茶。如眉茶、雨茶、毛峰茶等;三是圓形茶,如珠茶、貢熙茶,蟹目茶等。

文章標籤

訪山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