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茶樹的分布
中國是野生大茶樹發現最早最多的國家。早在三國(公元220~280年)《吳普‧本草》引《桐君錄》中就有「南方有瓜蘆木(大茶樹)亦似茗,至苦澀,取為後茶飲,亦可通夜不眠」之說。
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稱:「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稱:「建茶皆喬木」
宋子安(1130~1200年)《記東溪茶樹》中說:「柑葉茶樹高丈余,徑七八寸。」
明代雲南《大理府志》載:「點蒼山(下關)…… 產茶樹高一丈。」
據《廣西通志》載:「白毛茶,……樹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嫩葉如銀針,老葉尖長,如龍眼樹葉而薄,背有白色茸毛,故名,概屬野生。」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中國已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有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省樹榦直徑在100公分以上的就有十多株。思茅地區鎮源縣九甲區和平鄉千家寨發現野生茶樹群落數千畝,其中龍潭大茶樹高18.5公尺,樹幅16.4公尺,最低分枝10公尺,基部幹徑143.5公分,景東縣石門大茶樹高25公尺,基部幹徑83.4公分了。
中國野生大茶樹有名個集中分布區,一是滇南、滇西南,二是滇、桂、黔毗鄰區,三是滇、川、黔毗鄰區,四是粵、贛、湘毗鄰區,少數散見於福建、台灣和海南省。主要集結在30°N線以南,其中尤以25°N線附近居多,並沿著北回歸線向兩側擴散,這與山茶屬植物的地理分布規律是一致的,它對研究山茶屬的演變途徑有著重要的價值。
在上述4個分布區中的野生大茶樹,以雲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為最多;其次是四川省的南部和貴州省,這些地區的茶樹多屬高大喬木樹型,具有較典型的原始形態特徵,且常見與山茶科植物如大頭茶(Polyspora atillaris(Roxb)Sweet)、木荷(Schima wallichii choisy)、拎木(Eurya acuminatissima Merr)、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Wight et Arn.) Sprague)、石筆木(Tutcheria spectabilis Dunn)以及山茶屬植物瘤葉短蕊茶(C.muricatala Chang, sp.nov.)白毛紅山茶(C.albovillosa Hu, sp. nov.)、油茶(C.olifera Abel)、山茶(C.Japounica Linn.)、厚短蕊茶(C.pachyandra Hu)等混生,形成山茶科植物的分布區系。
此外,在粵、湘、贛毗鄰區是苦茶最集中的地區,其中尤以南嶺山豚兩側最多,如江華苦茶、藍山苦茶、安遠苦茶、豐州苦茶、橫坑苦茶、思順苦茶、酃縣苦茶、賀縣苦茶等。苦茶由於含有較多的「酚酸物質」,如:黃酮類和花青素,再加構成茶葉苦澀味的重要成分如「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L一EGCG)」、「表兒茶素沒食子酸酯(L-ECG)」含量較高,使茶湯具有很濃的苦味,如乳源苦茶:「一杯中放葉數片,便苦似黃連,難以入口。」
苦茶的生理機制雖需深入研究,但其有著重要的潛在利用價值,如可篩選出適制優質紅茶品種,還可研製藥用茶等。總之,自古至今,中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
近幾十年來茶學工作者又從地質變遷和氣候變化出發,結合茶樹的自然分布與演化,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深入地分析與論證,進一步證明了中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
-
從茶樹的自然分布看
中國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前面已經提及,茶樹所屬的山茶科山茶屬植物起源於上白堊紀至新生代第三紀,它們分布在勞亞古大陸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的西南地區位於勞亞古大陸的南緣,在地質上的喜馬拉雅山運動發生前,這裡氣候炎熱,雨量充沛,是當時熱帶植物區系的大溫床。
中國植物分類學家關征鎰在1980年出版的《中國植被》一書中指出:「中國的雲南西北部、東南部、金沙江河谷、川東、鄂西和南嶺山地,不僅是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系的避難所,也是這些區系成分在古代分化發展的關鍵地區……這一地區是它們的發源地。」
截止目前為止,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計380餘種,而在中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布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並還在不斷發現之中。已發現的山茶後約有100多種,在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最重要的地位(參見胡先驌《植物分類學簡編》)。
蘇聯學者烏魯夫在《歷史植物地理學》中指出:「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的集中,指出了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
由於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中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表明中國的西南地區就是山茶科植物,也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用茶的發源地。
-
從地質變遷看
中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自喜馬拉雅運動開始後,中國西南地區的地形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形成了川滇河谷和雲貴高原,特別是近100萬年以來,由於河谷的不斷下切,高原的不斷上升,使絕對高差達 5000~6500公尺,從而使西南地區既有起伏的群山,又有縱橫交錯的河谷,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使平面與垂直氣候分布差異很大,以致使原來生長在這裡的茶樹,慢慢地分量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氣候之中。
位於熱帶高溫、多雨、炎熱地帶的,逐漸形成了溫潤、強日照的性狀;位於溫帶氣候中的,逐漸形成了耐寒、耐旱、耐蔭的性狀;位於上述兩者之間的亞熱帶地區的,養成了喜溫、喜濕的性狀,從而使最初的茶樹原種逐漸向兩極延伸、分化,最終出現了茶樹的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型的中葉種和小葉種茶樹。
同時,自第四紀以來,由於中國西南的某些地區,歷經多次冰河期,如同其他植物一樣,對茶樹也造成了極大的災難。雲南由於受到冰河期災害較輕,因此對那裡的大葉種茶樹影響較少,保存下來的野生大茶樹也是多。
按中國科學院的《中國區域地層表草案》所述,四川的受害地區主要在青衣江流域、峨嵋山區、大渡河流域和東部涪陵以東的烏江中下游一帶。在川南、黔北、黔南等地受害較輕。雖然大批生長在冰河地區的茶樹遭到毀滅性打擊,但在受害較輕的四川南部和貴州一帶,以及生長在河谷低地溫曖地區的茶樹得以生存,其後代就是今天零星分布在川南和貴州各地的野生大茶樹。
而通過自然篩選,向著溫暖、濕潤方向發展的,就成了大、中葉種的小喬木型茶樹;向著抗寒、抗旱方向發展的,就成了中、小葉種的灌木型茶樹,這就是中國西南地區,主要是雲南、貴州、四川三省茶樹,既有大葉種、中葉種和小葉種茶樹存在,又有喬木型、小喬木型和灌木型茶樹混雜生存的原因所在。
植物學家認為,某種植物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這種植物起源的中心地。中國西南三省,是中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了。
-
從茶樹的進化類型看
中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於不斷進化之中的。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所在。茶學工作者的調查研究和觀察分析表明,中國的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型茶樹的形態特徵和生化特性,這也證明了中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綜上所述,中國的西南地區,主要是雲南、貴州和四川,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利用和栽培茶樹的地方;那裡又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野生茶樹和現存野生大茶樹最多、最集中的地方;那裡的野生大茶樹又表現有最原始的特徵特性。
另外,從茶樹的分布、地質的變遷、氣候的變化等方面的大量資料,也都證實了中國是茶樹原產地的結論。而中國的西南地區,主要是雲南、貴州和四川則是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時至今日,茶樹在中國的分佈非常廣闊,範圍在北緯18-38度,東經94-122度;地跨中熱帶、邊緣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在垂直分佈上,海拔高可達2600m的高山,低至僅距海平面幾公尺的矮丘。
在不同地區,生長著不同類型和不同品種的茶樹,從而決定著茶葉的品質及其適制性和適應性。中國茶區主要分佈在秦嶺以南的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結合地帶、氣候、土壤特點,可劃分為 :
-
西南茶區:
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是茶樹的原產地,包括黔、川、渝、滇中北和藏東南。該區年降水較豐富,霧日多,適宜茶樹的生長,茶樹的種類也較多。適制綠茶、紅茶、普洱茶、邊銷茶和花茶等。
-
華南茶區:
包括閩中南、粵中南、桂南、滇南、海南、臺灣。該區高溫多濕,全年降水量可達1500mm,為茶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該區茶樹資源極其豐富,適宜加工紅茶、綠茶、黑茶、青茶和花茶等。
-
江南茶區:
是中國的重點茶區,包括粵北、桂北、閩中北、湘、浙、贛、鄂南、皖南、蘇南等地。整個茶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降水量比較充足,茶歷史悠久,歷史名茶甚多。是發展綠茶、紅茶、青茶、黑茶、黃茶、白茶、花茶、名特茶的適宜區域。
-
江北茶區:
包括甘南、陝南、鄂北、豫南、皖西、蘇北、魯東南等地,是中國最北的茶區。該區因晝夜溫差大,茶樹自然品質形成好,適制綠茶,香高味濃,適制綠茶為主。